2007年7月27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五版: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雷雨夜突袭“老赖”
昨天凌晨萧山法院执行行动亲历记
本报记者 史诗 通讯员 徐治平

  背影
  在执行警车远光灯的照射下,记者看到了前方的一个背影,一个清瘦的老人的背影。老人头发花白,穿着一件白色的背心,手里拿着一把蒲扇。
  79岁了,膝下有4个儿子,在这样一个夏夜,该是吃过晚饭,坐在葡萄架下,打着蒲扇乘凉的时候。但是,老人今晚要做的是引领法官传唤自己的3个儿子。
  执行法官首先来到路边的一家理发店。看着突然降临的法官,老人的儿子一脸惊愕,前后不到5分钟,法官对拒不履行的他进行了依法传唤。直到法警离开,理发店的客人还没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。儿子被带上了警车,老人并没有回头去看,领着法官又前往另一个儿子的住处。
  那段路没有路灯,清瘦的背影却走得很快。儿子家里大门紧闭,老人冲着法官招呼了一声:“后门在那里。”领着法官穿过一个黑乎乎的旧屋去后门。
  又一个儿子被戴上手铐带出了家门,老人冷静地看着孩子从自己身边走过,没有一点表情,就像看着一个毫无瓜葛的人。人群里说什么的都有:“看看,儿子不养老子,被抓了吧。”“这老头年纪一大把了,怎么叫人抓自己儿子啊。”……老人似乎什么都没有听见,漠然地看着儿子被带上警车。
  第三个儿子是在自己开的超市被传唤的,刚刚做完一笔生意,正在算账。法警把他带走时,他那正在玩电脑的孩子抬起头,看了一眼父亲的背影。
  再一次看到老人背影是在萧山区法院长长的台阶上。3个儿子同时被带进法院执行庭,老人跟在后面,一步步走上台阶,也许是台阶太陡了,也许是3个儿子都已经押到,放下了一桩心事,老人走得很慢。走进执行庭,老人径自坐到一旁,3兄弟在特殊的场合,以特殊的身份面对面地坐到了一起,喘着粗气,都好像有话要说,又谁都没有说话。尽管父子4人住在同一个村子,但是平常老人根本就没机会和孩子们说上一句话。
  凌晨1点钟,法官结束了前半夜的执行回到法庭,其中2个儿子的家属已经送来了部分应支付的执行款。老人从法官手中接过执行款,说:“三个儿子,没有一个法官好。”

  手铐
  母亲被戴上手铐的一刹那,血气方刚的杨正(化名)像发了疯一样跳了起来。
  面对执行法官的询问,杨正的眼里充满敌意。“你母亲在家吗?”“不在。”“去什么地方了?”“我不知道。”
  当法官打开一扇不引人注意的小门,杨正突然紧张了起来,冲着身边的法警破口大骂。但他转移视线的这招并不管用,在最角落的小房间,法官果然找到了一直躲在里面的被执行人——杨正的母亲田某。法警依法给田某戴上了手铐,准备将她带离现场,这时一身肌肉的杨正扑向了法警:“不能把人带走。”他甚至想撕毁法警刚刚贴上的封条。“履行判决是义务,容不得讨价还价。”负责案件的临浦法庭法官大声喝止。在法警的制止下,杨正只能看着母亲被带上警车。
  等到执行完另外一起案件,执行人员回到临浦法庭,我们看到杨正早就等在法庭门口。大概我们前脚刚离开,他就叫了一辆车赶来了,在法庭门口,他一直不停地打电话,一脸的焦急。昨天,执行法官告诉记者,一大清早,杨正就把早该履行的执行款送到了法庭。
  早知今日,何必当初。

  封条
  走在漆黑的山村道路上,闪电成了最好的路灯。雷声,则掩去了执行人员的脚步声。雨开始下起来了,20多名执行人员都没有带伞。冒雨进村以后,不出执行法官的预料,当事人又不在家。
  “这起案件,麻烦。”同行的执行法官告诉记者,光为了找被执行人蒋某,法院就来过不下10次,但是始终无法执行到位。蒋某拖欠的是一位孤老的借款,这位住在敬老院的老人图他一分利的利息,借给他1万元,但是钱到了他手里就有去无回了。风烛残年的老人等着这1万元养老,可除了这起案件,蒋某还到处借钱,现在还有5万多的债务没有履行。每到年底,被执行人就背了袋米出去躲债,根本没有偿还能力。
  法官仔细检查了上次来执行时粘贴的封条,为了掩盖被封的事实,蒋家故意在门前堆起了高高的一垛柴火,堵住了门。
  “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家根本没有什么事呢。”执行法官告诉记者,消息不灵的老年人不知道他的底细,对他的偿还能力没有了解,又贪图他给的利息高,最后血本无归。
  法警在离开前,再次在蒋家的另一扇门上贴上了醒目的封条,对于这样当事人没有履行能力的案件,也只能如此。